
緣起
2011 年遷回臺南後,一直想在家鄉辦一場音樂會。在一個沒有太多裝飾,接近廢墟的空間中,放一臺鋼琴,讓黑暗圍著聽眾,聽眾圍著鋼琴,這個充滿儀式性的畫面,光是用想的就很吸引我。
直到 2013 年初,與一個老朋友見面,她剛從英國留學回來不久,在蕭壠工作幾個月,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駐村計畫,那時剛好也沒什麼工作要忙,隔幾天就開車去找她了。一到那邊,看到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玩,便決定寫個創作計畫參加徵選。
創作過程
駐村之前,我大部份時間都關在家裡,彈琴、創作、看電影、聽音樂、放空,偶爾騎著機車在臺南兜轉。即使是工作上的配樂,也都是獨自完成。進去蕭壠後,才開始認識許多在地的藝術工作者,像是王藝明老師的掌中劇團、許寳蓮老師的洗把臉兒童劇團,以及康惠貞老師的梵羽舞蹈藝術團...... 等。這些老師們,幾十年來都在臺南默默的耕耘文化土壤。
某次開會,我提到想在蕭壠弄個類似工作坊的音樂課,結果第一堂課,康老師就帶了幾十個舞團的小朋友來參加,也因此開啟一趟意外地創作旅程。




唱遊合作社
第一次見到她們,其實有點緊張,因為我之前沒有太多音樂教學的經驗,所幸她們在學校大都有參加合唱團,有些也學過樂器,相處起來還蠻順利的。但,該怎麼開始一堂音樂課呢?這一天,在小小的蕭壠小舖裡,一共來了 16 個小朋友。一開始先請大家自我介紹,然後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,也許是一首歌、一位歌手或一張專輯都可以。大部份的小朋友喜歡流行音樂,也有喜歡電影配樂的。
從傾聽開始
第一堂課,我準備了五段聲音檔,每一段都混雜了各種聲音,像是車流聲、不同人的腳步聲、貓聲、狗聲、卡通音效、關門聲或蟬鳴鳥叫聲……等,然後請小朋友聽出每一段聲音中,到底包含了哪幾種聲音?幾堂音樂課下來,除了練習演出曲目外,幾乎都在玩遊戲,打拍子遊戲、指揮遊戲、Do Re Mi 遊戲...。這是一個沒有老師的音樂課,星期日成了我最期待的一天。
宣傳照拍攝
這次的宣傳海報,選了兩個跟蕭壠糖廠有連結的背景,分別是糖廠外牆與五分車。拍攝當天,我先在牆上畫一顆樹,再請小朋友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圖案作為拍照的背景。大家身上的漂亮制服,是其中一個小朋友紫瑜的媽媽借來的!穿上後洋溢著青春少女的氣息(可惜沒有我的尺寸...)裡面有個小女孩,大家還在想要要畫什麼時,她很快就拿起一支粉紅色粉筆,畫了一朵很漂亮的玫瑰花,是一瓣一瓣畫出來的喔!後來要清洗牆面時,因為捨不得擦掉,還特別請朋友幫我跟這朵玫瑰拍照留念。最後,塗鴉成品顯示,我畫的樹是最醜的......
彩排紀錄
正式演出
夢中的故鄉,是 2004 年寫的臺語歌,原為寫給母校臺南女中的畢業歌。多年後再次演出,覺得故鄉的概念不再僅限於學校,而是擴大成土地上與我有所連結的情感記憶。
音階之歌,是一首充滿著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的曲子!不管有沒有學過音樂,幾乎人人都可以哼出的大調音階(Major Scale),有著清新明亮的質地。即使日後認識了各式各樣的音階與和絃,我還是想繼續創作這種清楚簡單、有著兒童般氣質的作品。